產品合規
檢測/備案/注冊
前 言
化妝品的安全評估作為產品合規的關鍵技術資料,也是難點的資料,自化妝品新規實施以來,都是行業特別關注的熱點。完整版安全評估,在實操的角度,意味著評估方式要求更高更細,還有新的檢測項目。在整體的角度,需要在廣度和深度上更全面地考慮整個產品,包括原料選擇、配方搭建、以及包裝包材。綜普技術團隊基于多年的法規研究和理解,將開展一系列的介紹,希望能幫到行業朋友們。
化妝品安評法規發展 化妝品安評的法規發展從2010年推出的《化妝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風險物質風險評估指南》開始,先后經歷了2013年的《關于調整化妝品注冊備案管理有關事宜的通告》、2015年的《化妝品安全風險評估指南》(征求意見稿)、新修訂《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再到2020年的《化妝品安全評估技術導則》(征求意見稿)與21年的正式稿,最后到明年的五月開始提交完整版安評。這一發展過程表明官方越來越重視化妝品安全,對化妝品安全評估監管力度愈發嚴格。 化妝品安評法規發展時間線 原料安全性評估方式 化妝品的安全性由原料安全性、風險物質安全性、產品衛生質量安全性和上市后安全性構成,其中原料和風險物質的安全是化妝品安全的基礎和難點。對原料的評估不僅是針對原料本身,還需要對原料可能帶入的風險物質進行評估和某些原料間存在相互作用產生的潛在安全風險進行評估。 原料安全性的評估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對比式,即將配方中的原料濃度與國外法規中規定的安全限值或者已上市的相同使用方法產品中的濃度進行比較,低于安全限制或者歷史使用濃度的,可以評估為安全;另一種為計算式,根據《技術導則》規定的評估程序,利用相關試驗和統計數據,用計算的方式,進行風險特征描述。一般情況下,第二種方式更加嚴謹、科學,但相對費時費力。兩種方式可以結合使用,從便捷性角度,可優先選擇第一種方式,在個別原料缺少數據或者資料時,用第二種方式作補充。 常見權威機構和數據庫 2024年5月1日起,遞交的完整版安全評估報告增加了配方防腐劑挑戰測試報告、產品理化特性/穩定性檢測報告以及產品與包裝材料的相容性評估報告,且評估報告不可再使用“化妝品監管部門公布的原料最高歷史使用量”和“本企業的歷史使用濃度”作為評估的證據,可采取的證據類型《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和各種國際權威化妝品安全評估機構公布的安全限量或結論,常見的權威機構和數據庫有歐盟消費者安全科學委員會(SCCS)、美國化妝品成分審查委員會(CIR)、澳大利亞國家工業化學品申報評估署(NICNAS)、WHO下屬食品添加劑相關數據庫、EFSA評估的食品相關物質的健康與環境毒理學數據以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一般認為安全物質數據庫。其中用得最多的就是化妝品成分審查委員會(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CIR應該算是所有可用的權威機構結論中數據最全,最好用的一個數據庫,如果CIR沒有數據,就只能走毒理評估的途徑。 毒理評估途徑 毒理評估途徑包括四個步驟:危害識別,劑量反應評估關系,暴露評估,風險特征描述。 危害識別是指根據產品的使用方法、暴露途徑等,確認相關的健康危害效應。 劑量反應評估關系對于有閾值的毒性效應可通過未觀察到有害作用的計量(NOAEL)和未觀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進行觀察,對于無閾值的致癌效應,用25%的實驗動物的某部位有發生腫瘤的劑量(T25)或BMD來確定,它們可以通過兩年的致癌性嚙齒動物生物測定(在大鼠或小鼠中)獲得;對于具有致敏風險的原料和/或風險物質,還需通過預期無誘導致敏劑量(NESIL)來評估其致敏性。 暴露評估指通過對化妝品原料和/或風險物質暴露于人體的部位、濃度、頻率以及持續時間等的評估,確定其暴露水平。暴露評估依賴于特定產品及特定使用方法。 風險特征描述指化妝品原料和/或風險物質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的可能性和損害程度的描述??赏ㄟ^計算安全邊際值、終生致癌風險(LCR)、可接受暴露水平與實際暴露量的比較分別對化妝品原料和/或風險物質對人體引起有閾值毒性效應、無閾值致癌效應和致敏效應進行描述。 其中危害識別階段,就是收集毒理數據的階段??梢允窃诟鞣N毒理數據庫中檢索,也可以做毒理試驗?;瘖y品成分的一般毒理學研究包括急性毒性(如經口毒性)、皮膚吸收(如全身暴露)、皮膚刺激(如腐蝕性/刺激性)、黏膜刺激(如眼刺激)、皮膚致敏(如IV型接觸過敏)、亞慢性毒性(如大鼠90天經口毒性、重復劑量毒性)、致突變性/遺傳毒性(如DNA損傷)、光毒性和光致突變性(如與陽光的聯合毒性)、人體數據(如真實人體情況下的毒性證據)、毒代動力學(如全身暴露量)、ADME(即吸收、分布、代謝、排泄)、致畸性和生殖毒性(如對后代和生殖參數的影響)和致癌性等。 毒理評估途徑 豁免系統毒性 是否所有原料都需要走毒理評估途徑,提供系統毒性報告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存在以下幾種情況,可以豁免系統毒性的毒理報告: 1、原料的每日允許攝入量(ADI)、每日耐受劑量(TDI)、參考劑量(RFD)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等已公布的安全限量和結論; 2、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列入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一般認為安全物質)名單的物質; 3、無透皮吸收化合物; 4、具有悠久的可食用歷史的原料。 對于可食用的原料,如來源于可食用提取部位的提取物在提取工藝上不涉及生物化學或化學反應、原有食物成分結構未發生改變的,在充分證明有安全食用歷史的基礎上,則該提取物可參考可食用植物部位的安全食用歷史評估,可以在證明有安全食用歷史的基礎上對該提取物的系統毒性進行豁免。相關證據可來源于: 1.取得我國相關監督管理部門食品安全認證或其他相應資質的食品用原料?!吨袊澄锍煞直怼?、《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國家監管部門發布的函、公告。 2.經國外相關監督管理部門、技術機構或其他權威機構發布的可安全食用的原料。歐盟新食品清單、澳新食品法典第25號清單“允許的新食品原料”、美國FDA GRAS“一般認為安全物質”。 缺少系統毒理學數據的評估思路 毒理數據收集這快,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當缺少現有毒理數據時,特別是中國特色的植物提取物,是否每個原料都需要全部毒理端點都做完,是否可以參考新原料的情形來選擇毒理學端點,我們是否可以用TTC的方式來進行? 目前缺乏毒理學研究數據的評估思路主要有四種,分別是聚合物評估思路、交叉參照評估思路、可食用原料評估思路、TTC評估思路。 聚合物的評估是指對于化學合成的由一種或一種以上結構單元,通過共價鍵鏈接,平均相對分子質量大于 1000 道爾頓,且相對分子質量小于 1000 道爾頓的低聚體含量少于 10%,結構和性質穩定的聚合物(具有較高生物活性的原料除外),可不考慮透皮吸收,從而豁免系統毒性數據收集。 交叉參照是一種替代方法,通過使用另一種結構/作用機制相似的物質(源化學物質)來填補某一物質(目標化學物質)的(在某一特定終點)數據缺失。交叉參照的目標是提供證據,表明源化學物質的數據可以用于目標化學物質的風險評估。 TTC是當化學物質的人體暴露劑量低于某個閾值水平時,該化學品對人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可能性很低,無需進行毒理學關注。TTC根據Cramer決策樹提出的33個問題,對化合物進行毒性分類,共分為三類,其中Class Ⅲ毒性最大,Class Ⅱ毒性居中,Class Ⅰ毒性最小,每一類的TTC閾值不同。 具有悠久食用歷史原料的評估是指對于具有悠久食用歷史的原料,對有關資料進行分析后,可以考慮豁免系統毒性數據收集。 經過安全評估,除了得到評估結論外,還有一個重要成果——風險控制措施或建議。這是根據評估得到的風險交流信息,以告知消費者必要的產品使用、存放注意事項。 風險控制措施或建議應標注在產品標簽上?;瘖y品標簽上的使用方法應與安全評估報告中的相關內容一致,在開展安全評估時,應按照產品標簽標注的使用方法評估,因為使用方法與產品的暴露量、暴露部位等直接相關,將直接影響安全評估結果。 結語 除了做毒理試驗,監管部門是否會提供更多的毒理學方法來指導評估的工作,以縮小我們的時間成本和檢測成本,這目前也是模糊的。 打鐵還需自身硬, 無須揚鞭自奮蹄。政策的實施終會落地,不管細則如何唯有積極應對。行業相關的專業培訓、會議分享都很多,大家繼續保持深入研究和探討,借助專業的人才,專業的團隊,共同打磨安評方案,使其更為完善。讓我們在新的一年里,對合規問題擁有更清晰的思路,以專業的態度迎接挑戰!